地名,被喻为一座城市的“纪念册”。武汉,一座拥有3500多年历史的古城,蕴含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数不胜数。许多市民呼吁——纪念性地名,能否加个"身份介绍"?
春节期间,市民
地名,既是城市的标识,也是城市的“纪念册”。它记录着一座城市孕育、生长的全过程,默默诉说着城市的沧桑之变。有着3500多年历史的武汉,拥有众多富含时代特征的地名:卓刀泉、铁门关、洗马长街……印证着武汉的军事要塞地位;宝庆码头、药帮巷、安徽街……镌刻着这座商业重镇的辉煌和海纳百川的开放性;中山大道、民主路、首义路、彭刘杨路……有力证明了武汉在近现代革命史上的贡献;鹦鹉洲、知音路……无声传达着武汉的文化韵味。
“这些地名堪称武汉的历史文化遗产宝库。如果能配合路牌作些简单介绍,无疑可以加深公众对武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认知,提高武汉的影响力和知名度。关键在于这个好想法如何落实。”对于给纪念性路名增设“身份介绍”的构想,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、城市史专家皮明庥兴趣浓厚。
市文明办副主任曹竹以“对内、对外两有利”肯定市民建议。“充分展示武汉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,有利于对全体市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。武汉当前面临中部崛起的大好机遇,也有必要通过各种形式彰显自己的城市魅力。”曹竹认为,不仅仅是路名,武汉还有很多“宝藏”呼唤包括文明办在内的各个相关部门努力发掘其价值。
江汉区商务旅游局局长李泽刚认为,武汉发掘、利用地名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正当时。他说,我市今年将陆续迎来“八艺节”、“六城会”等盛会,届时众多宾客将聚集江城,兼具知识性、趣味性的地名介绍牌,一定能加深中外客人对武汉这座城市的了解和印象,帮助武汉提高知名度。
据了解,目前武汉已有江汉路等几条标志性道路尝试了这一做法。此举能否推广?市城管局市政设施管理处处长汪腊阶态度谨慎。他介绍说,地名标牌的设置有严格的国家标准,文字、色彩、规格等均不能自行设计变更,增设介绍文字,不能直接写在路牌上,只能在一旁“另起炉灶”。他表示,这一构想如要付诸实施,应由市政府牵头组织,文化局、地名办、城管局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,围绕标牌的设置、文字内容的起草等各司其职,规划详细方案。
依据汪腊阶的初步设想,鉴于每条道路的地形状况各不相同,路名介绍应因地制宜、灵活多样地设置。如路面较窄的道路,可将介绍牌附着在路边建筑物上,道路宽敞的地段,则可安装精美的大理石路碑等,营造景观效果。
汪腊阶同时强调,增设地名介绍牌不能一时“头脑发热”。不仅规划设计要考虑周全,后期维护管理也要跟上。如果只设不管,那么横七竖八、破烂陈旧的介绍牌不但不会为武汉添彩,反倒会给城市形象抹黑。(记者李晓萌 通讯员 朱素芳 刘友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