呼和浩特是中国北方一座文化底蕴深厚、文物古迹众多的城市。在呼和浩特地区大大小小的村庄中,有很大一部分村名和地名都非常有意思,在这些村名和地名的背后,有着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,有些还特别的有趣。而更为重要的是,这些地名中所蕴含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。
呼和浩特风光
大家都知道,历史上的呼和浩特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,各民族兄弟在这片土地上和睦相处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而这样的融洽相处自然也就体现在一些村名和地名当中。这些村名或者是地名都有着特殊的含义,每个村子的形成都与当地的历史、地理、物产、人文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。比如呼市东郊有个村子名叫“东干丈”,东干丈是蒙古语。传说这个小村子在元代的时候就有了,可见其历史的悠久。因为这个村子中只有一眼井,所以就给这个村子起了这么个名字。而有了“东干丈”以后,把这个村子西面的另一个村子相对应地就叫做“西干丈”村了。东干丈村南面的一个村子叫作“南窑子”,这是因为原来这个村子的人家大都以窑洞作为居所,又因为村子的位置是在东干丈村的南面,也就得了这么个村名。同样,东干丈村东面的东窑子村,就是因为位置在东干丈村的东面而得名。
呼市东郊还有一个村子名叫“前喇嘛沟”,为什么要起这么个村名呢?传说这个村子的历史也比较久远,早在明代时期就有这个村了。当时,曾有几个喇嘛居住在这里的一条山沟里,时间长了,老乡们就把这个村子叫做了“喇嘛沟”。那为啥前面还要加上个“前”,变成了前喇嘛沟呢?这是因为在前喇嘛沟的后面还有一个村子,两个小山村的名字都地处“喇嘛沟”,为了避免混淆当地人便用“前后”来对这两个小山村加以区分,这就有了“前喇嘛沟”和“后喇嘛沟”的村名。
呼和浩特风光
还有的村名和地名是与当地的特产和地形地貌有关。比如“松树沟”,这个村子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子,据村民们介绍,他们居住的这个村子在明朝末期到清朝初期就有人居住了。而之所以叫了这么个村名,就是因为这个村子附近的山沟里过去生长着很多的松树,之后有人开始居住形成了村子后就取名“松树沟”。而“榆树沟”这个村子不用问,肯定是因为村子周围榆树多的原因而得名,同样的道理,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村子三道沟村,就是因为村子旁边有一条河流,当地人习惯上称之为“三道沟”,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三道沟畔的这个村子叫做“三道沟村”了。而附近的“二道沟村”,则是因为坐落在当地人口中的二道沟畔而得名。
呼和浩特封风光
呼市周围还有一些村子是因为由外地的移民而得名的,比如“阳曲窑村”就是这样的例子。阳曲窑村位于赛罕区榆林镇,距离呼市市区大约20多公里左右。阳曲窑村的村民边来旺告诉记者,阳曲窑村的村民中,姓“边”的占了很大一部分。阳曲窑村大概在清朝乾隆年间形成了村落的规模,以前这里因为地处荒郊野外,很少有人到这儿。当时,山西省阳曲县的一些边姓老乡走西口,漫无目的地结伴来到了这儿。大家看到这个地方虽然有些荒凉,但依山傍水风景很是不错,不失为居家过日子的理想场所。于是,大伙儿开始依山修筑了供住人的窑洞,在平坦的地方开荒种地,慢慢地就人丁兴旺了。当然了,一个村子绝大多数人都是从另外一个地方搬迁而来的话,他们都会将原来的饮食习惯等保留下来,在经过与当地人的交往后,又学会了当地人的东西,慢慢地就形成了更为有趣的生活习惯了,这更是一种大家和睦相处的例证。
呼和浩特地名文化
“峁”是清水河当地的一些村名最常用的字,比如下峁、塘子峁、二道峁、青草峁、胶泥峁等。“峁”的意思是指四周顶部浑圆、斜坡比较陡立的山丘,不用问,这些带“峁”的村子都是地处在这种地形的村子。“咀”是“嘴”字的俗称,就是口的通称。清水河县一带的村子有不少这样的村名,比如阴咀子、城咀子等,因为这些村子大都建在一些沟渠的出口处,也就有了这样的村名。“墕”的意思是指两座山之间的山地或者是地势较低的平地,不用问像沙墕、南墕、桦树墕这样的村子,一定都是建在这样的地方。“坪”是指大山之间或高原上面积比较大一些的平地,当地的村名有四道坪、王家坪、大阳坪、大路坪、东梁坪、缸房坪等。“砣”的形状大家都不陌生,秤砣、碾砣等在乡下几乎是随处可见,铁砣墕、砣场、砣子峁、三垧圪砣等村子无疑和“砣”有着直接的关系。“塔”在一般人的眼中一定是指高高矗立在地面上的那种建筑物,不过在清水河当地却不是这么个意思,而是指大坡下面临沟的小块平地。对于清水河这样的丘陵区,能够找到这么一块儿平坦的地方也算很不容易,老乡们当然就会在这难得的平坦之地修房盖窑居住了,这就有了狮子塔、桦树塔、阳塔、水门塔、扑石塔、牛腻塔等等的村名。说到悬崖峭壁,人们自然就会觉得是危险的地方,但在当地却有阳崖上、红崖沟、黑石崖、尖刺崖、九崖头这样一些村名。而且,这些村子也都临近悬崖峭壁,当地老乡对于在这样的地方居家过日子,从来都不以为然很是习惯。
呼和浩特风光
明代长城在清水河县境内宛如一条巨龙,横亘在连绵起伏的大山上,也成为了清水河县与山西省交界的标志。而说到长城大家都知道在长城上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座烽火台,建烽火台的目的是为了在发现敌人的时候及时地燃起狼烟,通知和提醒周围的守军和民众。不过,这烽火台在当地老乡的叫法却很特别,低一些的烽火台叫“台”,高一些的则叫“墩”,当地老乡对这些密密麻麻的烽火台有着“五里一台,十里一墩”的说法。居住在长城周围的老乡,就把他们的村子与这大大小小的烽火台联系在了一起,就有了小双墩、大双墩、七墩沟、八墩沟这样的村名。
前面我们已经说过,清水河县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区,这种地形地貌特别适合修筑窑洞。事实上,即便是现在这里不少村子的老乡还是居住在窑洞里。可别小看这看似简单的窑洞,因为是因地制宜,就地取材修筑的,可以节约很大的一笔开支不说。最关键的是这种窑洞冬暖夏凉,居住在里面感觉很不错,舒适度一点儿也不比房子差。当然了,当地好多村子的村名也就和这窑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,比如西双窑、刘家窑、杨家窑、后窑子、窑沟、窑湾、炭窑坝等。“圪”字在咱们当地人口中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字,尤其是在老乡们的方言中,与“圪”字组合的方言土语更是很广泛,比如圪蛋(像鸡蛋形状的山丘)、圪台(山坡上的小块平地)、圪塄(意思为田间地埂或成排窑洞前临沟的过道)、圪洞(地上的深坑)、圪堵(地上高高凸起的土丘)、圪膝(本地方言把膝盖叫作圪膝)等。于是,就有了像胶泥圪蛋、韩家圪蛋、花圪台、大石圪台、秦家圪塄、郭家圪塄、西圪洞、北圪洞田家圪堵、北圪堵等等的村名或地名,既形象生动又活泼有趣。而“圐圙”这个词看起来笔画多,也难写难记,但是,在呼市地区的广大乡村里,这个词的使用率也很高。圐圙就是用围墙或栅栏围起来的一片地方,用来作田园、草地、畜栏等,而随之就有了大圐圙、后圐圙、圐圙图这样的村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