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,城市的每一个地名都维系着历史的记忆,打上了时代的烙印,我们不仅要在保留、继承传统地名文化,更要在城市建设中把城市的地名命名工作做得更透明、更科学,继承地名文化遗产,弘扬地名文化,才能使我们的城市不断增添时代光彩。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,大量的新地名不断涌现,有些具有文化遗产价值的老地名逐渐淡出,成为历史的陈迹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,如何加强对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,则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。本文以四平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为例加以剖析,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。
一、当前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
1.新地名的“西化”、“洋化”现象严重。近年来,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,楼盘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,楼盘名称五花八门,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为有利于房屋销售,在楼盘取名上大做文章,远离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,追求“西化”、“洋化”,哗众取宠,不伦不类,如“中华名城”、“万盛花园”、“蓝山英郡”、“山水庄园”等来势汹涌。对此,由于没有强有力的规章作后盾,我们只能作壁上观,想管却又无能为力。在地图上看到这些光怪陆离的新地名,又有谁能想起这是具有百年历史的四平城。
2.老地名在旧城改造中消失。在改革开放的浪潮的推动下,四平市有一批老地名在“旧区改造”中被注销。如四平市在旧城改造中一个个地名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。这些在四战四平中曾是重要的地名:鸭湖泡、三道林子等在四战四平战役中均都有十分重要的地名标志,而且在著名作家笔下都有记载。可惜的是,在四平市的旧城改造中,这些地名被改成了既无出处,又无准确定义,用词欠高雅的红嘴食品街和阳光新城。这种遗弃优秀文化内涵的行为,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。
二、进一步强化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
1.改建后,继续沿用老地名。如桥、街、路、胡同等等,路的长短、宽窄与原来相比虽然发生了变化,但功能基本没有大动的,仍然可保持原来的地名。
2.移花接木,让老地名在新建筑上“重生”。对改建后的建筑,根据具体情况,可以用建筑物的名字来纪念这一带曾有过的一些街路、古迹,让历史在这里传承。
3.新地名要与城市特色相协调。在地名规划中,新地名要有当地特色,要尽量反映当地的人文、地貌、文化特点,不要与其他城市雷同。对新开发的地区,要做出地名预命名方案,力求新地名与城市特色、地理坏境相协调。老城区的地名规划应该和城市改建规划同步进行,尽可能地保护老地名资源,不要把城市变得“陌生”。
4.搞好地名普查,建立保护名录。地名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。为了让宝贵的地名文化在我们这一代得到全面保护,应对城市地名进行全面普查,详尽地掌握地名资源的存量,摸清地名的历史和现状。理清保护范围,确立保护内容,系统认定、分类,建立保护名录,而且要制定全面的、近期、中期、长期保护规划。
5.制定地名规划,避免随意命名。在制定地名规划时,要充分考虑老地名的保护,制定地名文化保护规划,避免地名命名工作的随意性、盲目性和长官意志。要提高地名的文化品位,增强地名的文化底蕴。地名规划,既要反映城镇规划意图、功能分区和建设特点,又要反映当地的历史、地理的人文特征,体现地名的整体性、系统性,更好地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。
6.规范命名程序,做到科学命名。地名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基本要素之一,具有很强的社会性,与城市文化、人民生活息息相关。因此,在对那些涉及面广、影响大的区片或自然地理实体命名时,应启动民主程序,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。道路命名前要经过广泛征集地名,征求专家意见,形成初步命名方案,再通过电视、报纸等新闻媒介征求意见,经市政府批准后正式命名,做到家喻户晓。这样,既做到了集思广益,又体现了政府决策的民主化、科学化。
7.加大宣传力度,营造保护氛围。为了使全社会更加了解地名文化的重要性,进一步认识地名文化保护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,地名管理部门应做好以下工作:一是通过举办展示、论坛、讲座以及互联网等,使公众更多地了解地名文化的丰富内涵;二是在一些消亡的老地名原址上设立各种标示牌,说明老地名的含义和新地名的由来;三是通过在新闻媒体开设专题、专栏等方式,宣传地名文化,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地名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。
(作者:张福春 孙春林 贾玉和,单位:均为吉林省四平市民政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