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6年《上海市闸北保甲区地形图》
1956年《上海市市区图》
2016年《静安区行政区划图》
一、闸北有区之始末
闸北又曾称沪北,在市区北部,跨静安、虹口、普陀3区。大致范围:南滨苏州河,北近广中路一线,东达宝山路、河南北路,西至曹家渡、光新路,约20平方公里的范围。清康熙十一年(1672年)在今福建中路附近建闸,后称老闸,不久废塌。雍正十三年(1735年)又建闸于今大统路桥附近,称新闸,后亦废弃。嗣后称新闸、老闸以北一带为闸北。
闸北区位于市区北部,苏州河北岸。因清初在今苏州河上曾建老、新两闸,两闸以北习称为闸北,区名缘于此。清代,北为宝山县,南为上海县。光绪十九年(1893年)东南部被扩展为公共租界。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设闸北工程总局,宣统三年(1911年)改为闸北自治公所,民国元年(1912年)置闸北市,后先后改为闸北工巡捐分局、沪北市政局、闸北市公所,民国17年改置闸北区。日伪时期改为沪北区。民国34年设置十四区,又名闸北区。
1956年北站区并入闸北区。1958年划入原北郊区中山北路至场中路地区。1962年从虹口区划入罗浮路以西地区。1978年以后又数次从当时的宝山县划入场中路以北地区。
闸北区和静安区于2015年11月合并,成立新的静安区。两区合并将利好上海“四个中心”和科创中心的建设,也将有助于苏州河沿岸的开发,促进苏州河以南地区的优质资源向北辐射,有利于优化城市功能布局,实现优势互补,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品质和能级,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区域整体公共服务水平,促进民生改善。
二、闸北路名与辛亥革命
随着城市化进程,闸北地处沪北租界近邻,亦在不断除旧布新。辛亥革命后,为表达振兴中华的强烈欲望,“五族共和”、“国家一统”、“振兴中华”成为时代最强音,并镌刻于路名,成就了今日的闸北路名。
寓意“五族共和”的路名:汉中路、满洲路(今晋元路)、蒙古路、新疆路、西藏北路;
寓意“国家一统”的路名:光复路、共和路、大统路、长安路等;
寓意“振兴中华”的路名:中兴路、永兴路、鸿兴路、中华新路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