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门,自南北朝置郡,已有1400多年历史。古为荆楚之地,今为湘北门户,有着丰厚的民族、民俗文化底蕴。石门县民政局按照省、市统一部署,厚植地名文化,着力“四个注重”,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,把全面、深入挖掘地名文化属性贯穿地名普查工作始终,力求讲好“石门”故事。
注重查证地名历史。每一个地名,或承载一段历史,或凸现一种地况。为追溯其历史原貌,普查人员深入到全县18000多个地测点,走访座谈、实地勘查、多方比对。如,为求证“夹山寺”名称的由来,普查人员查阅了“石门县志”、“夹山志”所有相关文献,实地勘访20多次,撰写了2万多字的资料,不仅进一步拨开夹山寺的历史尘雾,而且清晰地呈现了其“茶禅祖庭”的文化底色。
注重宣讲地名故事。为提高广大群众对地名普查的知晓率、参与度,该县地名普查办开展了专题“宣传月”活动,通过发放宣传资料、设置宣传牌、悬挂宣传标语进行了广泛的宣传,同时,在新闻媒体如石门信息、石门新闻网、石门电视电台等开设专栏,宣讲地名故事。如,桩巴龙回乡探母而有太平自生桥,一老人山火之后栽种30亩桃花而有桃花山。电视台旅游频道“开门闪经”、石门旅游公众微信号生动地宣讲了这些故事,很好地宣传了孝道文化和凡人善行,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。
注重抒写地名情怀。为激活地名资源,服务当代发展,2016年8月,该县地名普查办开展了“镜书家乡·石门地名印象” 摄影及征文比赛活动,社会各界踊跃参与,征集了地名征文80余篇,照片2000多张。并遴选10篇(幅)作品送市参赛,其中作者张天夫的《深度关注:北溪河,一座原始村落的文化守望》获得地名征文类一等奖。由此,北溪河名声远播,“北溪河年猪节”“北溪河高山帐蓬节”出现爆棚,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山村一下子成了响当当的旅游名片。
注重传承地名记忆。地名是记忆的根,地名是回乡的路。“金仙阳,银渡水,有钱难买商溪水”,这曾是皂市水库淹没区富足与安康的真实写照,在申报国家湿地公园时,该县采用了“仙阳湖国家湿地公园”名称,很好地传承了地名记忆,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2016年,该县新设立四个街道办事处,亦传承了其核心区的地名记忆,保留了“楚江、二都、宝峰、永兴”的传统名称,同样,在城市“三改四化”建设和撤乡并村过程中,也非常尊重当地老百姓的习惯,没有出现一例“大、洋、古、怪”地名。